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,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。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4-7、9、10、16型,B组1-3、5型和肠道病毒71型(EV-A71)等。目前我区以CVA16、EV-A71、CVA6为主,其中EV-A71仍是引起手足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。
手足口病传染性强、传播途径复杂、传播速度快、隐性感染比例大,控制难度大,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出现聚集和暴发流行。
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,东兴区4-7月为春夏季高峰,9-11月为秋季高峰。
1.传染源: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,隐性感染者比例较大。发病前数天已具有传染性,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2.传播途径:传播方式多样且容易实现。
a.密切接触传播,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、鼻咽分泌物、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水杯、玩具、餐具、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;
b.呼吸道飞沫传播,如咳嗽、打喷嚏等;
c.消化道传播,如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。
3.易感性:人群普遍易感,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。感染后对同血清型病毒在一段时间内有免疫力,但不同血清型间很少交叉免疫。
4.临床表现: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-10天,平均3-5天。病程7-10天,病情多呈自限性,一般预后良好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。
少数患者,特别是EV-A71感染患儿,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神经源性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
5.常见预防措施:
a.接种手足口病疫苗。可有效预防EV-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但该疫苗目前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。
b.不接触患者。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,以减少交叉感染。患病儿童需隔离至本病症状消退后1周。
c.做好手卫生。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。看护人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。
d.定期清洁消毒。对接触频繁部位、日常用品、儿童玩具要定期清洁和消毒,衣物、被褥要经常在太阳下晾晒,奶具、餐具等要蒸煮消毒。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。
e.减少聚集。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
f.经常开窗通风。密闭的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
g.不喝生水、不吃生食,儿童出现发热、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
内江市东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宣